变革来颠金融A能香港新赛道否带覆性
谈起香港RWA这个话题,我觉得有必要先澄清两个基本认知。首先,我们讨论的是在监管框架内、由持牌交易所运作的合规虚拟资产产品。我知道很多区块链原教旨主义者崇尚去中心化理念,但今天我们暂且把那些争论放一边。其次,RWA本质上是个双向奔赴的金融创新——加密圈想吸引传统大资金入场,传统机构则在寻找数字金融的新机遇。这不正是金融进化的常态吗?
RWA的资产版图
说到真实世界资产(RWA),我们不妨打开华尔街的资产清单看看。2020年的全球市场数据显示:白银439亿美元、黄金10.9万亿美元、股票89.5万亿美元...最惊人的是金融衍生品,规模高达558.5万亿至1000万亿美元!相比之下,整个加密市场还像个蹒跚学步的孩子。
记得去年拜访一位华尔街老友时,他半开玩笑地说:"你们加密圈整天喊'颠覆传统金融',知道我们每天经手的债券规模有多大吗?"这话虽然刺耳,但确实点出了现实。不过话说回来,正是这种体量差距,才让RWA显得如此诱人——把哪怕一小部分传统资产引入链上,都足以让加密市场发生质变。
新旧金融的碰撞与融合
RWA最有趣的地方在于它像个"混血儿"。对加密圈来说,这是通向传统金融的桥梁;对传统机构而言,则可以把分布式账本技术视为"升级版的证券登记系统"。我在香港参加某投行闭门会时,有个精妙的比喻:"RWA就像给老银行家喝的区块链咖啡——保留了熟悉的金融风味,又加入了新技术提神。"
香港监管层的态度也很有意思。最初他们只提STO(证券型代币),后来赶上DeFi热潮才改用RWA这个概念。但本质上,在香港现行法规下,RWA就是STO的升级版,这点从业者必须心中有数。
资金流向的深层逻辑
为什么RWA突然火了?我觉得要从FTX暴雷说起。那次事件就像一盆冰水,浇灭了新钱涌入加密市场的热情。如今美联储持续加息,老钱们只认准一个真理:现金为王。看看现在的美债收益率就知道了——10年期3.9%,1年期5.4%,这简直是在用利率喊话:"别谈什么长期投资,先把眼前收益拿到手!"
这让我想起巴菲特最近的投资动向。这位93岁的投资大师专程飞往日本收购消费类资产,为什么?因为这类资产现金流稳定,就像会下金蛋的鹅。相比之下,纯加密资产至今还很难产生稳定的经营性现金流,这也是RWA受宠的关键原因。
机构市场的破局之道
说实话,现在香港持牌交易所的日子不好过。以HashKey为例,日交易量长期在50-60个比特币徘徊,周末更是惨淡。这背后反映出一个残酷现实:没有机构资金撑腰,交易所很难做大。
我在《资产通证化》书中详细分析过,RWA要成功必须建立完整的机构生态。这就像盖大楼,需要投行打地基、资管公司搭框架、做市商搞装修。目前香港9号牌资管公司才12家,这个数字实在令人担忧。没有足够的专业玩家,市场怎么可能活跃起来?
未来赛道的想象空间
谈到RWA资产选择,美债固然稳妥,但终究缺乏想象力。我特别看好几类新兴资产:AI算力、新能源、碳积分...这些领域就像20年前的互联网,充满变数也蕴含巨大机遇。记得有次和硅谷风投闲聊,他说:"评估AI公司用传统估值模型?那就像用算盘计算量子计算机的性能。"
香港在这方面其实优势明显。作为连接内地与海外的超级枢纽,我们完全可以把大湾区的新能源项目、长三角的AI企业,通过RWA产品介绍给全球资本。这种"数字丝绸之路"的构想,或许才是香港金融的未来。
写在最后
每次站在中环的天桥上,看着维港两岸的璀璨灯火,我都在想:这座城市经历过无数金融风暴,但每次都能涅槃重生。RWA或许不是万能药,但它确实为香港提供了转型的新可能。在这个变革的时代,最危险的不是犯错,而是错过。
正如我常对团队说的:金融创新的魅力,就在于把不可能变成可能。香港RWA的征程才刚刚开始,让我们拭目以待。
(责任编辑:精选)
-
最近比特币圈子最火的话题非铭文莫属,各种协议层出不穷,朋友圈天天被ORDI、ATOM刷屏。不过我今天不想聊这些代币的价格走势,而是想从一个更有趣的角度——矿工收益这个硬指标,来解读这场铭文狂欢背后的经济逻辑。矿工的春天:手续费收入暴涨的秘密如果你关注过比特币矿工的收益变化,就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。8月份的时候,手续费收入在矿工总收入中的占比还不到2%,简直可以忽略不计。但到了11月,这个数字直接... ...[详细]
-
作为一名长期观察区块链发展的行业老兵,我见证了太多"为了技术而技术"的设计。今天,我想聊聊这个正在发生的重大转变——账户抽象(Account Abstraction)如何让Web3世界从"卖方市场"真正转向"买方市场"。EOA账户:Web3的第一道门槛记得我第一次使用Metamask时的困惑吗?那种"明明只是转个账却要签两次名"的别扭感,那种"钱包里必须囤ETH当Gas"的无奈,还有那种"一键授权... ...[详细]
-
最近火币HTX搞了个大动作,让我这个混迹币圈多年的老韭菜都忍不住要竖大拇指。他们宣布要用ZK(零知识证明)技术来升级储备金证明了,这可比原来单纯的默克尔树证明高级多了!交易所的"诚信体检":储备证明到底是什么?记得去年FTX暴雷那会儿,整个行业都在反思:我们怎么才能相信交易所真的存着我们的钱?现在这个PoR(储备证明)机制就是最好的解决方案。简单来说,就像我们每个月都要看银行账单一样,PoR就是交... ...[详细]
-
说实话,这个市场有时候真像个性格古怪的老朋友。每次我以为摸透了他的脾气,他总会给我点"惊喜"。就像今早盯着盘面的时候,突然想起昨天看到的一句话:有时候得不到的反而更好。这话放在交易里,简直再合适不过了。技术面那些事儿1小时图上那个BOLL通道,上轨明显在"收缩战线",活像个准备冬眠的熊。K线像个调皮的孩子,试着突破上轨结果被一巴掌拍了回来,现在乖乖待在下边。MACD虽然还在"喘粗气",但KDJ已经... ...[详细]
-
朋友们,周五过后的市场真是让人捉摸不透啊!比特币和以太坊这对"老搭档"居然开始各走各的路了。大饼的高点像坐滑梯一样慢慢往下溜,而以太坊的低点却像踩了弹簧垫一样步步高升,这分化走势看得我都想给它们当调解员了。说实在的,眼下这个市场就像在玩跷跷板,虽然整体还在26400-26700这个小范围内晃悠,但每次波动都牵动着我的心弦。我昨天盯着盘面看了整整三个小时,发现技术指标正在讲一个有趣的故事:KDJ和M... ...[详细]
-
最近我特地约访了加密数据追踪公司Solidus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体验官Chen,听他聊聊那些藏在金融科技幕后的"数字警察"——RegTech(监管科技)究竟在忙些什么。说实话,作为一个经常被各种金融诈骗新闻吓到的小白,听完他的分享后我总算能睡个安稳觉了。金融界的"刹车系统"Chen把RegTech比作超跑的刹车系统——这个比喻太形象了!想想看,没有可靠刹车的跑车谁敢开?同样道理,在金融这个高速运转... ...[详细]
-
最近业内流传着一个重磅消息,据《财富》杂志披露,美国加密巨头Coinbase正在评估收购FTX欧洲分支的可能性。要知道,FTX可是去年11月那场震惊业内的"暴雷"主角,如今它的欧洲业务却成了香饽饽。作为一个长期关注行业动向的观察者,我注意到Coinbase这个举动很有意思。他们似乎在下一盘大棋——通过收购FTX Europe来补齐自己在衍生品业务的短板。毕竟在当前这个熊市里,现货交易已经不够看了,... ...[详细]
-
说起加密圈最神秘又最有眼光的投资机构,Paradigm绝对当仁不让。这家员工仅60多人的精品基金,却在短短几年内成为币圈项目方争相合作的"金主爸爸",这背后的故事确实值得好好说道说道。含着金汤匙出生的"币圈富二代"2017年那个比特币疯狂暴涨的夏天,Coinbase联合创始人Fred Ehrsam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意外的决定——离开自己一手创办的公司。彼时谁也没想到,这次离职会催生出加密领域最成功... ...[详细]
-
朋友们,最近的市场真是让人又爱又恨啊!作为一个在这个市场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手,我深知"跟对人,做对事,找对方法"的重要性。投资就像人生,有风险才有回报,关键是要学会控制风险。当前市场观察这个周末的市场真是令人提不起劲啊!以太坊的表现简直可以用"惨淡"来形容,从昨天开始就像泄了气的皮球,一路阴跌。周末的市场总是这样,波动空间越来越小,下方的空头势力蠢蠢欲动。我盯着小时图看了好久,BOLL通道又一次向下... ...[详细]
-
最近刷Cointelegraph的时候,看到一组数据让我这个老韭菜都惊着了——稳定币市场已经连续17个月上演"大逃亡"戏码。说实话,这种情况在加密圈还真不多见,让我想起了2018年的那波熊市。不过这次情况更复杂,因为传统金融那边利率嗖嗖往上涨,直接把咱们DeFi的资金都吸走了。稳定币为何集体"跑路"?据CCData最新报告,稳定币总市值已经从巅峰时期的3万亿美元跌到现在的1240亿,缩水幅度高达6... ...[详细]